.






『 quote 』 (4) ☁☁☁ (1) 女神 (5) 文化 (7) 以後 (2) 平面 (6) 衣裝 (11) 青春 (2) 封面 (1) 紀錄片 (4) 音樂 (1) 插畫 (24) 評論 (1) Ⓐnything-else (3) art (24) books (8) camp camp 地 (3) collage (2) design (10) fashion (12) green (1) home (1) inthebook (1) land and tales (2) london london (2) magazine (16) movie (1) people (12) photography (17) poetry (1) rookie (1) screen-printing (1) sometime-else (1) ⓢtudio (6) web (1)





27.8.10

3x3 mag


3x3 magazine與其他插畫相關刊物不同的是,一期只介紹三個插畫家,並用深度報導的方式來介紹插畫家的創作環境、受何藝術影響與其作品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些插畫家是如何與客戶合作的、甚至插畫家是如何在插畫生涯取得第一次的突破等等。一年只發行三期,撰文皆由同樣是插畫家的夥伴撰寫,於是可直接揭示在插畫這行徘徊在入行小徑上的廣大讀者最想獲得的資訊。刊物裡也會有邀集傑出作品的showcase,增添可看性。


最近期的issue是五月發行的issue 14,featuring三位插畫家:Lasse SkarbövikLars HenkelJustin Wood按此有微型版雜誌可供翻閱。




3x3 mag ➞



撰文:陳狐狸

20.8.10

『 quote 』/ 余虹日記

.
.
.

    『 如果不是在一種理想中來考察我的生活,那麼生活的平庸將使我痛苦不堪,而在我還有這種念頭的时候,我們碰見了,你走進了我的生活。你是我最優雅的朋友。這並不困難,因為一看到你我就知道了,你和我站在世界的同一邊。更何況,我们還有那一次徹夜的長談。但是我们的關係裡仍有不純之處,它不能以愉快和不愉快而論。我只想生活的強烈一些,這個態度在你和我的關係裡再明顯不過了。因為有些時候,情況顯然是我把自己的心意強加於你了。欲望受到輕視,行動定要受阻。就是在愛情裡我也體會到這一點。根本不存在出路,只存在幻想…幻想…這致命的東西…

quote:
電影 | 《頤和園》(summer palace) | 婁燁 | 2006




--
2006年,《頤和園》遭中國禁演。2008於台灣上映。
故事主要描述1990前後的中國,以余虹的角色牽引出當時青年對社會、政治、愛情、慾望的掙扎。並以六四事件為整部影片的轉折點:革命前夕,余虹自老家吉林圖們告別初戀情人前往北京讀大學,認識同學周偉,和周偉的愛情似乎如末日前的荼靡,瘋狂邊緣用盡氣力。而六四後周偉與友人赴德,余虹則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男人。影片穿插1990年代後柏林圍牆倒塌、蘇聯垮台、東歐民主化浪潮、香港回歸等新聞畫面。而影響中國青年更勝的是90年代後中國的改革開放,開放後余虹遷徙於重慶、武漢與貧窮並肩。影片最後,余虹與魂牽夢縈的過往青春相遇,表情木然。
即使拿掉那張襯底的六四獎狀 ,《頤和園》當中對女性生命、愛情、慾望的剖白,折射出的也不只僅僅是時代而已。
--

18.8.10

芭芭與我 – andrea modica


Modica遇見芭芭(Barbara)的時候是1986年,芭芭七歲。在北紐約州一個人口土地貧瘠的小鄉鎮Treadwell,一間農舍裡的十四個小孩,Modica展開了她為期十五年的拍攝計畫。芭芭是最主要的拍攝對象。芭芭的影像分成兩個系列出版:1996年的Treadwell及2004年的Barbara,Treadwell系列集結了在拍攝計畫開始的前十年,我們看見圓滾的小女孩一年一年地變成體型碩大的少女。Modica使用8*10大型相機與自然光,室內景的長時間曝光造成難以避免的被攝物的模糊,但是大尺寸底片細小的銀粒子,令人物的滑動如另一個風景。計畫的最後五年,芭芭躺在她的病床上,更微弱的室內光,Modica的臉部近拍似乎是在等待著某個清楚定格的機會,十五秒、一分鐘或更久。模糊的臉部讓人有巨嬰的錯覺,有人說:芭芭如回歸到嬰兒狀態。Barbara系列充滿了團塊狀的臉部,捉摸不到表情與姿態。2001年,芭芭22歲,死於青少年糖尿病。






andrea modica,生於1960,紐約布魯克林,現為攝影師、大學教授。


| andrea modica | website | treadwell | barbara
photos : www.andreamodica.com

14.8.10

ⓢtudio / a café couture - Sweat Shop

位於巴黎 St Martin canal旁的Sweat Shop是一家複合式的café,除了賣可愛的杯子蛋糕外還出租縫紉機、DIY女紅用具、甚至還有早上法文課下午縫紉課的暑期課程,主辦人Martena Duss和Sissi Holleis提供了一個可愛溫馨的空間供縫紉編織發燒友相關的工具和交流練習的機會。在這個充滿復古傢具、鵝黃燈光的洋溢著巴黎情調小店裡,事實上服裝設計師Holleis來自奧國,Duss是來自瑞士的markup artist。兩人意識到近年手作和性格化自製商品的風潮,在向美國縫紉機品牌Singer爭取到十台縫紉機的贊助後開始了這個名為「血汗工廠」的咖啡館兼教學工作室。 Sweat Shop的中心思想「Less buying – more trying」,提供改造廢棄衣物的工具與課程、和不定期由設計師主持的workshop。令人興奮的是, Sweat Shop和一般手作物鬆軟淡雅的風格大相逕庭,難度高的搖滾肖像毛衣豈不是很值得讓我們一起來練練麻花針?


| sweat shop | www.sweatshopparis.com | blog
搖滾肖像毛衣 ➞
photo by : Munia Sbouri

6.8.10

現代的圖畫與詩 - Andrea Wan


香港出生,溫哥華長大的插畫家Andrea Wan是近兩年新崛起的插畫家,大學主修影像與互動媒體,之後又到丹麥進修插畫。使用鉛筆、墨水、水彩與繪圖軟體為創作方式,作品風格有一種簡單、冷峻的現代氣息。

形容自己喜歡偷偷觀察在大眾交通工具上遇見的陌生人,喜歡觀察醜陋的商店招牌與海報,喜歡鑽進小巷子,並且喜歡吃越南湯河粉,Andrea Wan除了這些悠遊片刻之外仍努力維持著一天待在中國城附近的studio畫滿八個小時的堅持。

紫色的山黑色的水與黃色的大鱷魚,說是Fairy Tale卻又帶著殘酷與冷調的味道。形容自己的每個私人作品都像是一首視覺的短詩,用獨特的美麗配色,Andrea Wan正在一步一步建構她的詩意童話。




Andrea Wan's website ➞
參考資料:hearty magazine ➞


撰文:陳狐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