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11

雜誌 / Capricious Magazine

by:My Hellsten.(Capricious Magazine #7.Peek)

2004年,Capricious Magazine 在阿姆斯特丹創刊,這是一本獨立出版的影像刊物,據說也是獨立影像刊物的濫觴。

每半年發刊,每期尋找不同的策展人、設定不同主題、並徵求投稿。雜誌的主旨在建立一個紙上的平台讓新秀攝影師有一個發表作品的場所,一個比藝廊更親民、比網頁接近感官的地方:一個紙本的藝廊。

創辦人 Sophie Mörner 本身就是攝影師。Capricious Magazine 的影像風格很大程度也就來自於她對某些類型攝影風格的喜好:人與自然、安卓珍妮、社會常態的反面、郊區生活。Sophie Mörner 在 i-D online 的訪問裡提到她一直避免和時尚攝影相關的主題,除了時尚攝影已經太過氾濫也未能符合 Capricious 幾年來延續的主題風格。然而,第十一期 < Being Fashion >,在策展人 Joff 的策劃下,Capricious 以其特有的態度詮釋了一冊完全屬於 Capricious Magazine 的時尚專題。

Capricious Magazine 幾乎可以說是一本主題式的攝影集,將影像放至最大、文字的需求降到最小。每期設定的主題可能正形塑著雜誌的精神。有趣的是投稿者對每期主題的解讀,影像不但賦予了主題不同於文字的意義,其實更反向地映照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的生命。



--
Sophie Mörner,瑞典斯德哥爾摩出生,在紐約完成藝術學位。1~3 期的 Capricious 於阿姆斯特丹發佈,其後 Capricious 搬回紐約。2008年於布魯克林成立實體藝廊 Capricious Space,2011年三月,完成回顧展“ The Show Must Go On ”展出50位曾經收錄於Capricious Magazine 的藝術家作品後結束營業。接下來,Capricious Space 將以遊牧的姿態作世界性的展出。


| Capricious Magazine | website
| Sophie Mörner | website
| My Hellsten | website

18.4.11

美好與醜惡的奇妙混合 - Emmanuelle Houdart


 「讓人生病的怪獸」,2005年的波隆那兒童書展fiction獎項得主,以非常有趣的方法介紹讓兒童身體不適的各種滑稽原因,表現了大量模樣可怕卻又不缺喜感的怪物,似乎在我們這個小島上迴響不弱。首先接近A3開本已經氣勢非凡,內頁還有大量名人推薦,即使價格稍高似乎也不影響購買慾。但對於此書的喜愛好像還不足以台灣引進作者的其他作品。

Emmanuelle Houdart,1967生於瑞士,目前居住於法國,在學校學習過繪畫與教學傾向的創作課程,從1996年開始除了為報章雜誌繪製插畫還完成了20本童書插畫。她發展出獨特的插畫風格,幾乎所有作品都只使用水性麥克筆完成,因此形成一種特殊的質感。這種彷彿上一代設計人才習慣使用的用具在此好像又有了新的生命力。


Emmanuelle Houdart似乎總是能把美妙與可怕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最近一本2010年出版的繪本,以向青少年介紹女性生理為主題,展現了非常大膽絕妙的構圖。成長中的少年少女該如何看待逐漸變化中的身體呢,在此作者似乎真的藉由繪畫赤裸地揭露了自身的感情,病痛,與焦慮。當我們習慣於每日所見的自己的尋常身體,這些冷酷的解剖意象將我們的感官限度大幅超脫到另一個層面,也許驚嚇,也許感覺不安。這是身為女性本身的畫家的自我剖析,呈現出女性生理的每一個細節,冷靜同時包含著情感,是探索也許更是療癒。


illustrations by Emmanuelle Houdart
參考資料➞ 

12.4.11

銀鹽影像的煉金術士 – Ellen Rogers


其實像一部你找尋已久的東歐電影:女巫的森林舞蹈、溼冷莊園的陰暗會客室、銀質餐具與死去主人的巨幅肖像畫。像影像只是鬼魅的顯影,銀粒子曝光後便持續滋長著… 蝕刻光線的厚度。

Ellen Rogers,以倫敦為基地,主要創作見於各前衛時尚雜誌,她特有的暗房化學技術,手工沖片放相、相紙染色和上色,呈現和當代攝影迥異的氛圍。在手工沖片放相已如黑魔法的今日, Ellen Rogers 著迷於這個幾乎已是上世紀古老技法。但是和精密的攝影化學不同的是, Ellen Rogers 不刻意避免底片上的髒點、毛絮、相紙曝光時間過長或過短導致的細節喪失;這些在過去可能會被稱為失敗作品而如今似乎是傳統底片攝影的迷人之處; Ellen Rogers 甚至在底片顯影的過程中刻意加入灰塵和頭髮。在訪談中提到時常在暗房中工作超過十二小時,實驗化學藥劑和影像的可能性,並強調所有的影像皆來自暗房,不使用任何數位後製。

作品中很大一部份以手工上色呈現,這不但使得 Ellen Rogers 的作品和目前其他以拍立得或古董相機拍攝的時尚攝影師產生很大的區隔,更讓影像產生難以言喻的詭譎的氣氛。直到1950年代中期彩色照片出現以前,攝影師使用手工在黑白相紙上以染料、水彩或其他顏料上色的方式使黑白照片更接近真實,但是 Ellen Rogers 彩色後的影像卻更似夢境,如重現維多利亞時代蛋白相紙的光暈。

Ellen Rogers 以玻璃鏡片掠取光影,用酸臭的藥劑冶煉,影像從黃褐的液體裡、從純白的紙片上顯現,儀式一般的冗長的複製術,如一場煉丹試驗。我們曾經把攝影視為時光之鏡,而 Ellen Rogers 的每幅影像所映照的其實正是一個製鏡的過程。




| ellen rogers | website | blog
photos : www.ellenrogers.co.uk/blogg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