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1.13

山鬼 - Joselito Sabogal



她乘坐紅色的豹子去赴約,身後緊跟著皮毛斑斕的狸貓。有辛夷車桂花旗,有石蘭披杜衡帶,花草著身,因為她等的是情人。女孩手捧信物默默等著,冰冷的夜雨落下來,而森林深處不見光。屈原所編的九歌裡有一首山鬼,深山影綽若有人,是女神等待著失約的愛情。像是翻查散落的文件,兩相疊合,毫無關聯的事物有某種相似的臉,秘魯藝術家Joselito Sabogal在另一遠方,用圖像彷彿偶然為山鬼寫下了另一首小詩。

Joselito Sabogal,出生於秘魯的Cajamarca,成長於第二大城Trujillo,在結束Macedonio de la Torre School of Art 課程之後轉往法國的Lemons School of Art,並接著前往芬蘭的赫爾辛基。Joselito Sabogal的繪畫即是夢境的再現,在黑暗中暗自發光的人與獸們、植物與迷宮,再也不能在現實之中遇見,他們彷彿緩速逡巡,秘密藏在半開的眼瞼內側,微笑朦朧,而空氣中嗚隆隆地氣壓聲響,像在水底,也像在另個星球。他們總是人類與動物的合體,前進著或是等待着,捧著幾何方盒裡的物件如某個神諭的鑰匙。

 獸是沈默的,山鬼也是,她會比較像是個登山者在樹林間打盹時在腦海裡留下的一個身影,色彩因為幻夢而霓虹鮮艷,她可以是等待的本身。






joselito sabogal
山鬼

19.11.13

ILUSTRARTE 2014


昨天收到通知,陳狐狸的作品入選了葡萄牙兩年一度的插畫affair,ILUSTRARTE 2014,展覽即將從明年1月16號開始,會參加是因為展場實在太漂亮了阿,所以插畫可以被放進有大檯燈的夢幻抽屜櫃裡面了。(到底有沒有人要給我錢去里斯本呢)

官網:
入選名單:

18.11.13

戴洛維夫人的瑣事 - Laura Letinsky






訪客離席的午茶宴會,起皺的綿桌巾上的水杯、點心盤、和吃剩的蛋糕,驚人地排列成似有所指的隊伍,和對話一樣,像是互相陪襯又像是互相指責。而只有瑣事能夠塑造日常。Laura Letinsky,出生於加拿大,現為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教授,自1997年開始,Laura Letinsky在旅居的各處開始了拍攝餐桌的計劃,最早是東柏林,因為無法當地文化語境的對照,於是意識到食物與自身的關係,無論是在文化上或是物質上。以靜物照的形式尋找食物和食物/食具之間的對話。水果和白桌巾,一種近乎古典靜物畫的陳列模式,畫面上卻是吃剩的果皮、奶油殘留的蛋糕盤、半杯酒,Laura Letinsky不違言對17世紀荷蘭靜物畫的偏好,生和死、豐饒和衰敗並陳。不同的是,這個現代靜物畫卻極度地蕭索,主題經常擺放在畫面中最搖搖欲墜的角落,一種奇詭的平衡,像是吃剩的櫻桃、無泡香檳、或是發酸的紅酒,有被遺棄的光輝,慘淡又盈滿。日常生活,不過是日復一日重複的行程,戴洛維夫人抓著不放的不僅只是瑣事,是生活成為生活的輪廓和依據。餐桌是日常的,吃食是日常的,Laura Letinsky精心擺放的畫面是對日復一日的生活的詰問,百無聊賴,厭惡又幸福。



Laura Letinsky | lauraletinsky.com
images | google


6.10.13

瘋狂之必要 - Hana Frišonsová







如果教育是關於知識、理智和控制,我們是否就能夠用瘋狂讚美怪獸,因為他們不需要為道德遮掩皮毛,為禮貌修飾姿勢。Hana Frišonsová的“Oddity” (AW 2013)就是一個為瘋狂和怪異歡呼的系列。Hana Frišonsová,工作生活於捷克,除了經營自己的服裝品牌還在時尚雜誌擔任編輯。在“Oddity”這個系列裡,肩膀上螢光色毛線是昂貴的皮草坎肩,人類世界豪華的獸毛瞬間從雍榮華貴轉變成癲狂的配飾,變形的膚色外衣,攏起的背部剪裁,則模擬了彷彿鐘樓怪人般的佝僂身形。“Oddity”不論在色彩還是剪裁上都一再地和常態背道而馳。而最令人玩味的,是連拍攝的方式也呼應Oddity的主題,背景反差強烈的對比色,似乎不應該出現在鏡頭裡散置的繩子、架子、毛線球,攝影師Vendula Knopova用大膽的顏色和無關聯的現成物組合出奇特的構圖,耐人尋味。或許我們都應該讚美Oddity,因為規則只是編派,瘋狂才是最艱難的嘗試。



photo | Vendula Knopova || model | Martina Hessova 


Hana Frišonsová | hanafrisonsova.com
images | hanafrisonsova.com

26.8.13

波西塔諾的紅髮女巫 - Vali Myers


1954年出版的攝影書Love on the Left Bank揭示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法國塞納河左岸的年輕世代的生活縮影,他們遊蕩在通宵的咖啡店與小酒館裡,無固定職業,無固定居住所,戰後的低迷頹廢與存在主義的悲觀懷疑在濃烈的黑白影像裡顯現出來的,是像用炭筆狠狠磨上的青春砂礫。攝影者Ed van der Elsken讓這本攝影書以順著時間線的方式述說一個女孩的故事,可說是影像小說形式的濫觴。鏡頭跟著女孩Ann,看她跳著脫衣舞的營生,看她吃喝調情吵架,掉進愛河再默默爬上岸來,波希米亞男孩女孩們總是在咖啡座上擁吻,跟著爵士樂起舞狂歡,總是在蕭條的大街上悲傷獨坐。封面上一張美麗的臉映在斑駁的鏡子上,女孩Ann,她有個真實的名字,她叫Vali Myers



1930年出生在澳洲雪梨,14歲輟學開始在工廠工作以支付舞蹈課程,19歲時已經成為 the Australia’s Modern Ballet Company的首席舞者,Vali20歲的時候來到法國巴黎,因為付不出房租而徹夜在小酒館畫圖,認識了那些聲名昭彰的流浪兒們,包括惹內與考克多。也許她看見了自己成為畫家的樣子,更甚於一個壓抑規矩的芭蕾伶娜。而她之後也真正變成了知名的藝術家,七十年代羽翼未豐的龐克教母Patti Smith坐在Chelsea Hotel的破舊大廳時所遇見的,是肩上趴著寵物狐狸的紅髮女神,眼框墨黑,臉上紋滿了細緻的刺青。Vali那時已經隱居在義大利的山城裡,與年輕的義大利戀人、上百隻動物一起生活,為了持續回到紐約賣畫而在Chelsea Hotel保留了房間。她的作品是像苦行僧似的以細微的點描組成圖像,在無水無電的小小宮殿裡以油燈照明,費時耗日,畫中沈重的民俗氣味、畫家自身的幽靈形象,像旋渦一樣有著磁性的魔幻能量。肩上的雌狐是孤兒,她收養了她還有其它大量的動物,在波西塔諾的山城上,大地之母統轄著自己的王國。

快樂時跳舞,不快樂時畫畫。有時她帶著狗群在海邊跳舞,神秘的身影映在好奇而前往探尋的人們眼裡。



在巴黎的日子讓她學會了刺青,只使用縫衣針、蠟燭、藍黑色墨水,她與戀人Gianni Menichetti為彼此紋身,並以此代替婚誓,以此啟蒙重生。二十年後她在Patti Smith的膝蓋上留下了一道小小的閃電,也許就像個繆思女神的小禮物。左岸的生活曾令她染上鴉片癮,她在義大利一點一點根除了這個毛病。她也為了維持當地的自然生態長期與土地開發者對抗,直到今日Gianni然與動物們住在原址。

Vali2003年因胃癌離世,她的影響力卻與日俱增,人們無法忘記她的美麗與勇敢,熾熱優雅,閃亮的火焰。時尚雜誌以她為主題拍攝editorial專題,服裝系列以她為繆思,模仿她畫上避邪的眼妝。世人總被表象所迷惑,然而繆思是無法複製的。

無法歸類,遺世而獨立的人總是不屬於任何時代,因為只有他們能創造自己的時代。





31.7.13

deliberate coincidence - Palefroi

Palefroi是一個絹印(screen-print)工作室,位於德國柏林,由Damien Tran和Marion Jdanoff兩人組成,專注於絹印海報和手工製作的圖畫小誌,甚至舉辦絹版印刷的教學工作坊。作品在看似拼貼巧合的組成背後,其實是細心對版位和挑選顏色的計較。Palefroi雖然是二人的組合,Damien Tran和Marion Jdanoff的個人作品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Marion Jdanoff,以插畫和絹印有小男孩般的頑心。而Damien Tran的作品,在拼貼和絹印之間,有難以言喻的詩意。









palefroi | palefroi.net
Damien Tran | damientran.com
Marion Jdanoff | marionjdanoff.net


images | damientran.com

9.7.13

girl gang - ROOKIE



2008年,年僅11歲的Tavi Gevinson以個人部落格thestylerookie吸引時尚圈的注意,並受邀參加紐約和巴黎的時裝週,坐在front row、被媒體形容為老奶奶打扮的小女孩,以嬌小的身材和過大的外衣席捲了時尚界以及主流媒體,訪問、邀稿、客座編輯、紐約、巴黎、東京、安特衛普。正當大家都以為這不過是仙度蕊菈神仙教母的午夜幻夢的時候,Tavi Gevinson已經把目光從高級訂製服上移開,從時尚部落客變成青少女網站的總編輯。

ROOKIE,是一個獻給青春期少女的網站,以攝影、插畫、時尚、電影、音樂、手工diy(*),散佈青春期的煩惱和驕傲。她們宣佈亮晶晶粉是全世界最棒的發明,最喜歡彩色筆和塑膠小髮夾,role models不是偶像明星而是80、90年代的校園電影裡古怪的女配角;她們自製38色的眼影盤,把全部的顏色穿在身上;她們讚美月經而且不害怕成為啦啦隊女王竊竊討論的怪女孩。從2011年九月開始運作至今,每個月設定不同的主題,接受讀者的創作和投稿,ROOKIE企圖開放一個能讓女孩們自在且認同的公共空間,能夠在不安躁動的青春時光裡找到不安躁動的彼此。如果你認為女孩們的聚集地只是八卦討論區或是平價服飾更衣間,那就更低估了青春期的精力和創造力。ROOKIE充滿古靈精怪的奇想,她們在Ghost World、Freaks and Geeks裡尋找女神;在暑假閱讀The Age of Innocence或是The Brideshead Revisited;她們總在電影裡找到穿搭術的範本(*);出遊時手提野餐盒、頭上戴花。網站上字數頗多的文章和訪問,讓女孩們在急切尋找自我認同的青春期舒緩彷徨的陣痛。 在ROOKIE乾淨的頁面上,找不到任何一個廣告欄位,Tavi Gevinson非常清楚她想為女孩們和自己做些什麼,一個全然不受干擾的獨立媒體。Tavi Gevinson在訪問裡時常提到女性主義的話題,她不認為女性主義者和陰性氣質是兩個相反的概念。事實上,你時常能在ROOKIE裡找到這兩者毫不矛盾同時存在的證明。女性主義者,這個似乎已經被遺棄的字眼,在我的青春期的九〇年代末期,她是和憎恨男人有關的,而如今一群九〇年代出生的女孩們又重新拾起這個字眼,以ROOKIE為中心放射出一種新的形象和詮釋。



ROOKIE |rookiemag.com
image | by tavi ()

24.6.13

光陰序列和凝滯的切片 - Anna Paola Guerra







Anna Paola Guerra,攝影師,工作、生活於巴西東南的belo horizonte。

難以想像這些照片來自色彩濃艷的巴西,幾乎灰色的陰鬱、均勻的自然光和低反差像世界覆蓋了一層描圖紙,在最低限度的構圖裡幾乎感受不到城市、街道、房屋和人的存在。Anna Paola Guerra,背着相機在一個無從對照的地圖裡來回行走,只有沈思的哲人、或是細心的科學家,才能在無人的街角踱步,找到時空中最隱秘的關聯。想像Anna Paola Guerra正等待著一個奇妙的巧合,窗帘和風的掩映、牆角和斜陽的錯落、玻璃窗內外的對照,她看到因為時間推移,觀察物所產生的細微變化,而這些變化時常是非常靜默的。時間的序列在她眼前鋪展開來,她先等待、觀察、凝視、才按下快門,一些沒沒無聞、無關緊要的存在,一些似乎永恆靜止不動,緩慢安靜又詩意的存在,在按下快門後,Anna Paola Guerra就像在無限延展的序列裡抽取一個號碼,時間如一枚蠟封的生物切片般獨立出來,當我們凝視這些日常的局部、永恆的片刻,凝結的風彷彿又吹動了起來。






Anna Paola Guerra | annapaolaguerra.com || flickr
images | annapaolaguerra.com

9.5.13

儀式的一種 - Jody Kocken






因為對香水過敏的關係,Jody Kocken一直在尋找能夠避免讓香水液體沾到皮膚,但是又能享受香氛的方法。今年24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Design Academy Eindhoven,Jody Kocken從自己的煩惱出發,設計了一套儀式一般的香水使用道具。系列作品名為Perfume Tools,祭壇似的大理石案、木頭抽屜排列著不同造型的香氣收集器。貴金屬優良的導熱性,讓預先在香水瓶口收集的香氣在佩戴時因為體熱而釋放。狹長的收集器,在耳後、手腕如同精美的首飾。整個選擇工具、收集香氣、配戴、與釋放的過程,像是以放大鏡再詮釋了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噴灑香水的動作。Jody Kocken詩意且優雅地替自己找到了穿戴香水的解決之道。







Jody Kocken | jodykocken.com
images | thisispaper

4.5.13

歪斜博物館 - Museum Studio








Museum Studio是一間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設計工作室。作品風格變幻多端,創作範疇包括平面設計、插畫、攝影、傢俱和展場設計,並策劃出版目前已經11期的Museum Paper。「博物館工作室」,名稱取自創辦人童年時期最喜歡的地方,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而博物館所象徵的分類、秩序、疏離、和教育意義,據Museum Studio的說法是:只有單純的對博物館外觀和氣氛的嚮往,僅此而已。

在創作上,Museum Studio展現的是全然的獨立態度,拼貼、攝影、或是幾何圖形,在Museum Studio的作品裡都能游刃有餘恣意展現,視覺上新奇古怪,似乎沒有一個特定風格能夠界定,有時狂噪、而有時有優雅的詩意。其中為法國唱片廠牌Marble設計的識別系統,黑白大理石花紋為視覺元素,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將品牌名稱視覺化,並設定唱片封面的應用模式,將大理石花紋作為封面的邊框,方框固定專輯名稱的位置。像是噪音粒子的黑白色的圖案、Marble和大理石花紋,頗有對照的樂趣。

Museum Paper作為Museum Studio自主出版的系列書籍,從最初以訪談為主的雜誌,逐漸轉型為每期和不同藝術家合作、量身打造的editorial book,在書籍設計的概念上詮釋藝術作品,本本都有驚喜。

Museum Studio像是無法規矩擺放展覽品的歪斜博物館,東倒西歪翻滾出巧妙的圖形,總是在我們以為共識的地方突圍,小詭計似的充滿新的視覺樂趣。













Museum Studio | www.museumstudio.se

26.4.13

處女自殺(續) - Petra Collins


 

1992年出生的Petra Collins,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正以攝影記錄著興奮夾雜失落、瘋狂點綴憂鬱的青春臉龐。13、14歲開始接觸攝影,17歲起即為另翼雜誌如:Vice, Oyster, Garage ... 等拍照。拍攝的對象多是年紀相仿女性朋友,場景則像是二流校園片:高中畢業舞會、放學的密友房間、貼滿偶像海報和夜光貼紙的閣樓、週間下午爸媽不在的後院游泳池。照片充滿了低階相機和廉價底片交錯作用產生的難以掌控的樂趣,同場景但難以統一的色調、跳動的曝光和焦距、時粗時細的銀粒子,拼貼出宛如處女自殺 (The Virgin Suicides, Sofia Coppola, 1999)粉彩色的躁動、青春期的痛癢。

2012年,Tavi Gevinson延攬Petra Collins作為青少女線上誌Rookie Mag的攝影師,兩人相互啓發拍攝了許多專題。其中從紐約出發經西雅圖到洛杉磯的大美國壯遊,Rookie Road Trip,與Urban Outfitters合作,逐點停頓舉辦Rookie fans見面活動,並在途中停留的不同城市為UO拍攝Lookbook,女孩氣十足,簡直就是pastel grunge版的on the road。公路之旅的終點以出版Rookie Yearbook One作為旅程的紀念和一個以女孩臥室為概念的展覽Strange Magic。

Petra Collins照片的主角都是十幾二十歲的女孩,許多人視Petra Collins在照片裡所展現的青少女性感面向為異端,自稱為女性主義者的Petra Collins認為,人們總是理想化青春期的女孩,將她們去性化以符合純潔的期望。在父權至上的體制裡即使是成熟女性,她的身體和性慾望也只能迎合男性的凝視。裸露身體代表的是對性慾的掌控權,Petra Collins期望塑造的是一個女性的凝視。青少女的凝視,一種青春期女孩獨享的密語、成長的腹語術。灰綠髮色的riot grrrl,閃光的指甲油和小貼紙,小女巫的粉紅色魔法,Petra Collins用銀粒子塗抹,在青春的死期才能獲得召喚回憶的咒語。










Petra Collins | www.petracollins.com
images | www.petracollins.com

16.4.13

福洛德爵士:點石成金的奇想 - Studio Fludd




Studio Fludd來自威尼斯,成立於2008年,是一個混合多樣媒材的年輕工作室,成員共5人,Matteo Baratto, Caterina Gabelli, Clara Giaquinto, Sara Maragotto, Valeria Sanguin,以煉金術為創作的靈感來源,借16~17世紀的科學家Sir. Fludd (Robert Fludd)之名,將工作室取名為Studio Fludd。


 

Sir. Fludd (1574~1637),一個星象學家、數學家、宇宙學家、神秘學家、據說也是個煉金術士。Studio Fludd,似乎也跟隨著博學的福洛德爵士多方面的研究興趣,將平面設計結合插畫、印刷物結合裝置、立體的現成物與平面的版面互相轉化,木製的多面體像是實驗室裡眩目的珍奇礦物,色彩和諧的物件似乎能對照著元素表。讓我想到小時後學校附近雜貨店裡賣的礦物學習教材,保利龍隔間的小格子裡質感各異的柔滑或粗糙,組合而成的和諧圖樣。 

不論是委托案或自發性的創作,Studio Fludd在平面和立體的交錯裡、和對手工製作的喜愛和堅持,冶煉著天馬行空的奇想。






Studio Fludd | studiofludd.com
images | studiofludd.com

21.3.13

帶一片風景,去遠足 -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




1984年出生兩個女生Amelie Charroin和Marie Colin-Madan,工作生活於法國里昂,2010年創立的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一個不知道該怎麼念的品牌,若把單字分開”Mille Neuf Cent Quatre Vingt Quatre”其實就是一九八四的法文。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 在51吋見方的純絲絲巾上釋放兩個女生生活周遭的奇想與浮光掠影,從室內擺設、陽台盆栽、植物園的一角、到里昂山區的風景,以冷硬幾何色塊與柔軟的手繪線條結合、奇異的顏色如莫名的異境。絲巾上的圖案無論是手繪還是影像拼貼,都是兩個女生的創作,再借數位印刷製成。里昂原本就是傳統絲綢工坊的老鎮,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強調絲巾的編織製造再到印刷都在里昂本地生產。

和普遍四角對稱的絲巾圖案不同,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特意在絲巾圖案的四個邊角上繪製不同的圖案與顏色,加上非凡的大尺寸無論如何披掛都有不同的樣貌,猶如披上一片風景,隨春風浮動,與遠足的目的地貼合。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 |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com
images |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com || google

3.2.13

致無限可能 - 廣煜


找不到一個適當的說法來形容廣煜的作品,他們像極一幅找不到血緣的樹狀圖,莫名的虛線伸展出來的旁枝;或是無法接續的藝術史的拼接,他們似乎是沒有可比擬的流派,憑空降下的體系。其中藝術家畫冊和大型博覽會的識別系統,以兩個相反的方向延伸出廣煜在平面設計上的實驗。



顛覆印象中畫冊印排版簡約、厚重精裝、印刷色澤必須忠實呈現原作的特色,而以概念主導在裝幀的方式和媒材的選擇上也再再地包圍藝術家的概念。其中仇曉飛2008的畫冊「物」(),白色的硬盒裝着近似日曆本或計算紙的本子,本子正面有一半的頁數被不規則地撕去,留下裝訂的部分,灰粉橘色半透的薄紙上印著文字。在概念自述裡廣煜寫道:「这本画册看起来只有后一半的内容。这“后一半”是艺术家记忆中的感受,而“前一半”已随着艺术家的真实记忆消失。」在呂山川的「事件 二〇〇八」 () 裡寫到「艺术家的作品以“年”作为时间段,将报纸上刊登的重要事件的图片以绘画的方式重现。这本画册的设计,重现了艺术家收集和整理图片的过程。所有图片及文字印刷于不同质感的纸张上,并以剪贴的方式呈现。封面更是对于画册自身的再剪贴。」平面設計或許不該只是將資訊系統化地呈現,也許更應該在視覺上完整地提煉一個概念。這個概念除了對照內容,在媒材的形式上也依循著概念而生。





而力求精簡的識別、標示系統廣煜卻說:「标识形象设计... ...为什么不能是一张画?一种颜色?一套字体?甚至是一种规律?... ...设计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简洁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在頗具爭議的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的識別系統競賽(),廣煜以公家機關的公章為概念,一組四個形狀分別代表標準形(三角形)、簡稱(圓形)、中文名稱(矩形)、英文名稱(方形),四個形狀依製作物的不同並沒有固定的排列順序,而不同的排列所產生的多樣性讓製作物在彼此之間產生微妙的關聯。也就是這種以識別系統質疑識別系統必要性的批判設計,恰恰吻合了設計中心的存在意義。這套作品從五百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另外幾個博覽會、展覽的主視覺也都質疑了我們對平面設計功能性的想像()。

批判並不是拋棄,而是通過質疑去理解並完善。可能性只是思考的開始。






2002年,廣煜畢業于中央美院設計系。2004年,與劉治治、何君成立mewe(米未設計聯盟)。2008年,在成立mewe(米未設計聯盟)的四年後,獨立出來成立吐毛球平面設計工作室。" To Meet You "音譯"吐毛球"一間位於北京的平面設計工作室,據說是以一隻經常佔據工作室而且從不吐毛球的野貓而命名。對照英文意思,遇見你和期待一隻不吐毛球的貓吐毛球可能相同重要。 吐毛球在設計概念和視覺風格上延續廣煜一直以來對平面設計刻板印象的挑戰。



廣煜|guang-yu.net
To Meet You|tomeet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