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uote 』 (4) ☁☁☁ (1) 女神 (5) 文化 (7) 以後 (2) 平面 (6) 衣裝 (11) 青春 (2) 封面 (1) 紀錄片 (4) 音樂 (1) 插畫 (24) 評論 (1) Ⓐnything-else (3) art (24) books (8) camp camp 地 (3) collage (2) design (10) fashion (12) green (1) home (1) inthebook (1) land and tales (2) london london (2) magazine (16) movie (1) people (12) photography (17) poetry (1) rookie (1) screen-printing (1) sometime-else (1) ⓢtudio (6) web (1)





顯示具有 fash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ash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3.1.14

坎普園遊地 - Ruta Kiskis



Ruta Kiskis,來自立陶宛首都Vilnius,一個由Ruta Kiskyte於2009年夏天創立的飾品品牌。設計師Ruta Kiskyte受過專業的劇場設計、戲服設計的訓練,是一位操偶師、平面設計師、道具製作師,品牌設立的初衷完全是為了自娛自樂。 

Ruta Kiskis最神奇的把戲就是把不起眼的事物變身成為飾品,搗亂什物和珠寶的界線。葵瓜子和黑胡椒粒是耳邊袖口的裝飾,斷線、鬆脫的珍珠項鍊招搖地的懸掛在胸口和手腕上,還有彩色的鬆緊帶髮飾,曾經多希望她們是戒指或項鏈呵。Ruta Kiskis總是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有些女孩,她們喜歡蒐集紅色和綠色的便當橡皮筋,厚厚的兩大串分別掛地在手上,或是扮成上班女郎的迴紋針項鍊耳環,琅琅鐺鐺地編織成瑪麗安東尼的繁複蕾絲。一種辦家家酒的奇幻創造力,讓塑膠珠珠閃耀魔鏡的光芒。Ruta Kiskis看見尋常之物裡的奇異光輝,媚俗裡的惡趣味,既複製庸俗又嘲弄庸俗,kitsch又新奇。






Ruta Kiskis | rutakiskis.com
images | rutakiskis.com

6.10.13

瘋狂之必要 - Hana Frišonsová







如果教育是關於知識、理智和控制,我們是否就能夠用瘋狂讚美怪獸,因為他們不需要為道德遮掩皮毛,為禮貌修飾姿勢。Hana Frišonsová的“Oddity” (AW 2013)就是一個為瘋狂和怪異歡呼的系列。Hana Frišonsová,工作生活於捷克,除了經營自己的服裝品牌還在時尚雜誌擔任編輯。在“Oddity”這個系列裡,肩膀上螢光色毛線是昂貴的皮草坎肩,人類世界豪華的獸毛瞬間從雍榮華貴轉變成癲狂的配飾,變形的膚色外衣,攏起的背部剪裁,則模擬了彷彿鐘樓怪人般的佝僂身形。“Oddity”不論在色彩還是剪裁上都一再地和常態背道而馳。而最令人玩味的,是連拍攝的方式也呼應Oddity的主題,背景反差強烈的對比色,似乎不應該出現在鏡頭裡散置的繩子、架子、毛線球,攝影師Vendula Knopova用大膽的顏色和無關聯的現成物組合出奇特的構圖,耐人尋味。或許我們都應該讚美Oddity,因為規則只是編派,瘋狂才是最艱難的嘗試。



photo | Vendula Knopova || model | Martina Hessova 


Hana Frišonsová | hanafrisonsova.com
images | hanafrisonsova.com

21.3.13

帶一片風景,去遠足 -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




1984年出生兩個女生Amelie Charroin和Marie Colin-Madan,工作生活於法國里昂,2010年創立的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一個不知道該怎麼念的品牌,若把單字分開”Mille Neuf Cent Quatre Vingt Quatre”其實就是一九八四的法文。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 在51吋見方的純絲絲巾上釋放兩個女生生活周遭的奇想與浮光掠影,從室內擺設、陽台盆栽、植物園的一角、到里昂山區的風景,以冷硬幾何色塊與柔軟的手繪線條結合、奇異的顏色如莫名的異境。絲巾上的圖案無論是手繪還是影像拼貼,都是兩個女生的創作,再借數位印刷製成。里昂原本就是傳統絲綢工坊的老鎮,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強調絲巾的編織製造再到印刷都在里昂本地生產。

和普遍四角對稱的絲巾圖案不同,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特意在絲巾圖案的四個邊角上繪製不同的圖案與顏色,加上非凡的大尺寸無論如何披掛都有不同的樣貌,猶如披上一片風景,隨春風浮動,與遠足的目的地貼合。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 |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com
images | milleneufcentquatrevingtquatre.com || google

14.10.12

薄霧晨光裡的植物園 - les




共產蘇聯、白雪、伏特加、暖氣、皮草、胖奶奶,任何一個典型的莫斯科印象都無法和Les產生連結。 Les,來自莫斯科,俄文「森林」的意思。由Lesia Paramonova 2012年於莫斯科創立。 

第一個系列 (Cycles & Seasons)於2012年聖彼得堡秋冬時裝週發表,在預演著冷冽俄羅斯冬季的伸展台上,les的秋冬系列卻像春風一般。長髮包覆著面孔的模特兒,如赤腳的春神呼出春天清晨充滿嫩芽氣味的潮濕空氣。內搭連身衣綴滿了花朵,而具穿透性的雪紡洋裝、雪紡西裝外套卻是單一的低彩度的灰色系,絲毫未遺漏的外衣細節:絲瓜領、襯衫口袋,長裙的打褶,層層疊疊的半透材質反而在布料的交疊處透露隱約的花朵。 

照片上的女孩們頭上也總是插滿花花草草,延續到貼身衣物上,半透洋裝裡的植物圖案連身衣,薄霧晨光裡的植物園。






 Lesia Paramonova | lesiales.tumblr.com


7.9.11

夏威夷孟浪 - Maarten van der Horst


Maarten van der Horst來自荷蘭,2011年於中央聖馬丁(CSM)完成藝術碩士學位,在此之前,他就讀於荷蘭東南Arnhem的ArtEZ Institute of the Arts,是一個位於國家森林南方的藝術學校。碩士畢業作品以夏威夷印花襯衫綴以粉嫩色彩的二手尼龍襯裙吸引了時尚界的目光。並即將在今年九月的倫敦時裝週,Fashion East展出2012年的春夏系列。

關鍵字包括:異裝癖、變裝皇后、曼谷買春團、假期、逃避現實。

Maarten van der Horst從東南亞的獵豔遊客身上找到一種象徵著背棄有領階級、規範、道德同時也象徵男性精力的服裝:夏威夷襯衫,並以此為原型調配出猶如變裝皇后的滑稽突梯。使用1940年代經典的夏威夷印花布料製作過大的襯衫、百慕達褲、合身八分褲等男性剪裁,並用廉價的二手尼龍襯裙圍繞著過於寬大的服裝。尼龍襯裙粉彩般的色澤與蓬鬆的摺邊不適宜地縫綴在肩膀褲頭上,像是在男子氣概的熱帶島嶼上飄灑進杯子蛋糕的糖霜。二手尼龍襯裙的低成本與改造手法的使用其實都呼應著變裝皇后改製舞台服裝的習慣,從舊貨、被拋棄物或是逝去的時代取材,身著與現實世界的背離與叛逃。異裝癖和海外假期,一個處於社會認同的邊緣,另一個是中產階級的資本主義信徒,兩者似乎毫不相關,但是其實也同時對應著遠離現實的渴望。一個娘泡版的歐美買春大叔,暫時擺脫辦公室的西裝領帶,鑽進霓虹燈泡潮濕悶熱的東南亞夜市小巷時,彷彿身上還披掛著海灘的碎浪。

如果只在Maarten van der Horst的作品身上看到拼貼服裝樣式的可能性,那便忽略了在詮釋概念的背後,Maarten van der Horst所渴望表達的是對傳統男式服裝認知的批判與挑戰。







Maarten van der Horst | www.maartenvanderhorst.com
pics | Dazed & Confused July Issue | Photographed by Amira Fritz
runway pics |www.maartenvanderhorst.com

20.6.11

以愛心和熱忱裁縫 - Borne By Elise Berger


AW11 First Flight 

Borne By Elise Berger從11年春夏系列開始,走到第二季已經吸引了許多關注,設計師Christine Elise Kölnberger-Aziz出生成長於德國西北小鎮,從小在爺爺的男裝裁縫店裡觀察爺爺工作,於是開始了對藝術以及服裝製作的興趣。在一次西班牙旅遊後,2003年Christine開始在巴塞隆那接受時裝教育,Christine以獨特的創意和沿襲自祖父對服裝製作細節的堅持,以first class的成績畢業,並繼2006年Vivienne Westwood的暑期實習後,2007年再次前往倫敦於Preen實習。而2008年夏天,長子的出生,Christine於是開始思考自理品牌的可能性,Borne By Elise Berger也因此誕生。接著,Christine和丈夫Adam舉家遷往巴塞隆那,兩人一同打理Borne By Elise Berger,並於10年九月發表春夏系列。Borne By Elise Berger同時以巴塞隆那和倫敦作為根據地。

自11年春夏的Little Seres系列便可發現Borne By Elise Berger巧妙地從利落的男裝剪裁發展出一種鬆散柔軟的女性氣質,從小觀察祖父細心和耐心的裁縫男裝也使Borne By Elise Berger的設計更專注於衣服的細節。細節,Christine說到,除了使一件衣服更獨特外,也更能夠藉由細節展現個人特色。Little Seres系列於褲腰間點綴著蓬鬆的褶皺、棉織洋裝下身雲朵般堆積著輕盈;AW11 First Flight系列延續皺摺的意像成為波浪形的花瓣收邊。輕透布料的襯衫對應男裝般的長褲、寬鬆tunic組合繡球花般的短裙,Borne By Elise Berger總在硬朗中性的剪裁裡加入綿軟的女性特質;在看似寬鬆毫無性感曲線的衣著上其實看到的是個人風格以及無造作的自信。

Borne By Elise Berger相信他們以愛和熱忱灌溉的每件衣服都有一個獨特的靈魂,尋找不受潮流左右的主人。



Borne By Elise Berger | www.borne.co.uk
Photo | 1. AW11 || 2.3. SS11 | www.borne.co.uk

12.4.11

銀鹽影像的煉金術士 – Ellen Rogers


其實像一部你找尋已久的東歐電影:女巫的森林舞蹈、溼冷莊園的陰暗會客室、銀質餐具與死去主人的巨幅肖像畫。像影像只是鬼魅的顯影,銀粒子曝光後便持續滋長著… 蝕刻光線的厚度。

Ellen Rogers,以倫敦為基地,主要創作見於各前衛時尚雜誌,她特有的暗房化學技術,手工沖片放相、相紙染色和上色,呈現和當代攝影迥異的氛圍。在手工沖片放相已如黑魔法的今日, Ellen Rogers 著迷於這個幾乎已是上世紀古老技法。但是和精密的攝影化學不同的是, Ellen Rogers 不刻意避免底片上的髒點、毛絮、相紙曝光時間過長或過短導致的細節喪失;這些在過去可能會被稱為失敗作品而如今似乎是傳統底片攝影的迷人之處; Ellen Rogers 甚至在底片顯影的過程中刻意加入灰塵和頭髮。在訪談中提到時常在暗房中工作超過十二小時,實驗化學藥劑和影像的可能性,並強調所有的影像皆來自暗房,不使用任何數位後製。

作品中很大一部份以手工上色呈現,這不但使得 Ellen Rogers 的作品和目前其他以拍立得或古董相機拍攝的時尚攝影師產生很大的區隔,更讓影像產生難以言喻的詭譎的氣氛。直到1950年代中期彩色照片出現以前,攝影師使用手工在黑白相紙上以染料、水彩或其他顏料上色的方式使黑白照片更接近真實,但是 Ellen Rogers 彩色後的影像卻更似夢境,如重現維多利亞時代蛋白相紙的光暈。

Ellen Rogers 以玻璃鏡片掠取光影,用酸臭的藥劑冶煉,影像從黃褐的液體裡、從純白的紙片上顯現,儀式一般的冗長的複製術,如一場煉丹試驗。我們曾經把攝影視為時光之鏡,而 Ellen Rogers 的每幅影像所映照的其實正是一個製鏡的過程。




| ellen rogers | website | blog
photos : www.ellenrogers.co.uk/bloggable

14.6.10

衣裝 / bARBARA Í gONGINI

乍看之下 bARBARA Í gONGINI 就像個普通的、酷勁十足的牌子,在幾何、解構、中性的剪裁裡我們幾乎不會發現牌子背後強大的道德概念。道德,或許說環保及永續,這個幾乎無法滲透時尚圈概念 bARBARA Í gONGINI 卻徹底執行著。

以哥本哈根為基地,作品透露著北歐的冷冽和深思熟慮。與其說永續是此服裝品牌的概念,事實上,服裝只是 Barbara Ì Gongini 表達永續的精神以及對永續概念的傳播的途徑之一。

bARBARA Í gONGINI 在 glass magazine 的訪問裡說到“It’s just time for us to be a bit more political, because it’s a dirty business, being in fashion.”

「環保」、「綠」的概念已疲勞轟炸的今日,「永續」卻是較少被提及或者是有所誤解的。永續必須是對產品原料的理解,包括公平交易、拋棄物的處理、甚至販賣管道等等都必須符合產品與環境的共同發展。而 Barbara Ì Gongini 的永續包括:跨性別的服飾、一衣多穿、2010年春夏季 Barbara Ì Gongini 使用的永續原料更高達80%。環保不只是植物染、棉麻布料、有機飲食, Barbara Ì Gongini 在看似疏離的黯黑服裝裡,不只讓服裝具有可看性,而其概念更提醒我們所謂的時尚,它所掠取的和服務的之間的差距。

bARBARA Í gONGINI 來自法羅群島(Faroese,丹麥海外自治領地),訪問裡說到從設計便能看見她的傳統,尤其是黑色,我想那是個冷硬的黑色土地。女性的陰性氣質裡必須包含著對抗殘酷天候的堅毅。



➞:website
➞: bARBARA Í gONGINI S/S 2010





9.5.10

衣裝 / minimarket




------------------------
runway
minimarket
a/w 2010
------------------------

minimarket 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2006年 Elvestedt三姐妹開始設計製作衣服在自家的精品店販售,很快地 minimarket 受到時尚界的注意,便決定收起精品店專心經營牌子。接著,2007年,minimarket 獲瑞典ELLE雜誌選為”best new designer of the year”,2010,同樣是瑞典ELLE雜誌,”the best designer award”。

一開始吸引我的其實只是伸展台上模特兒的化妝,有時候像模擬某種動物的部落祭司、像仔細調配過顏色的調色盤、像溶了妝的萬聖節派對。而服裝則是用童話似的粉彩條般的柔軟布料剪裁出優雅接近嚴肅的女裝。minimarket 在相互衝突的元素中找到完美以及平衡,粉彩般的色彩充滿視覺衝擊也兼具優雅。配件的設計延續粉霧的顏色質感,尤其貝殼般的小帽,更點出minimarket 在矛盾中尋找微妙的平衡感和充滿玩心的品牌哲學。2009年,創立副牌 mini for many ,以更親民的價格,如設計師所說的,給堅強獨立並具有個人風格的女人們。



28.4.10

衣裝 / Something Else

------------------------
lookbook
Something Else
Illuminous Reflections Summer 10
------------------------



離開倫敦前的最後幾個月,每週在西坎新頓高街上、在折扣與非折扣衣錯置的 urban outfitters 裡,我們總在翻找某幾件衣服,冀望這週他們的舊標價貼上新的價錢。是 Something Else,純絲的一件式洋裝印上太空圖案、另類的印花卻是女性氣質十足的剪裁、其中圖案上還再印上一層瀝青般的黑色圓形、或透薄的材質搭配男裝的尺寸、總是溫柔和暴力或率性和優雅相互滲出。當然最後還是沒能帶回最喜歡的那幾件。

Something Else by Natalie Wood,一個總部在澳洲的品牌, Natalie Wood 同時也是一個衝浪街頭品牌的女裝創意總監, Something Else 旨在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以藝術和設計混血,創作出時髦但與眾不同的女裝。


Something Else :➞
台灣也有店 :➞


26.4.10

photographer: Wendy Bevan


Wendy Bevan,
是一個以倫敦為根據地的時尚攝影師,攝影作品頻繁發佈於世界各時尚雜誌。
同時 Wendy Bevan還是一個爵士歌手,歌曲也和她的攝影風格一樣,充滿復古詭譎之感,且專輯將於今年問世。
今年三月發佈一部和為義大利版Marie Claire拍攝的circus 系列同一主題的短片。

攝影師與爵士歌手。事實上,當你看見WendyBevan照片,以及影像裡瀰漫的復古情懷你也不覺得兩者的連結突兀了。Wendy Bevan 幫義大利版的Marie Claire 2010春夏季拍攝的片子,徵選了一票朋友扮演1920年代的馬戲團演員。採用非專業模特兒反而有一種家庭式的氣氛與漫不經心,鬆散的氛圍讓這些照片有一種:馬戲團演員們下戲排演時的休閒玩樂,給人真實人生的生活寫真的想像。除了講究場景設置的片子, Wendy Bevan 更拍攝了許多輕巧的小品,室內的如在印度山區或南非海濱的避暑山莊、戶外的則如一次遠足。 另外,幫義大利版的Marie Claire 拍攝的幾次 accessory、 beauty 專題也一反以往對配件和美容攝影的制式需求,以拍立得相機呈現時尚的不同樣貌。
Wendy Bevan 使用古董拍立得相機,少用人造光線,經常就著天光拍攝。古董拍立得特有的模糊、慢快門與偏色展現出一種當代時尚攝影師少有的憂鬱與歷史感。從場景設計更可看出 Wendy Bevan 對廿世紀前後殖民與渡假風格、1920年代左右初初蓄短髮穿寬鬆衣服的女性(或許還包括當時對遠東的幻想及對其的自我詮釋)、馬戲團或滑稽劇、以及家庭相簿的偏好。而這些主題再搭配上拍立得相機的特色,其所拍攝的時尚攝影其實正時光逆行地再現了日常生活,模糊具有動感卻猶如時間的靜物照。
拍立得與傻瓜相機一直以來如攝影藝術的地下黨,再加上lomo(或類lomo)系列及數位相機,這個地下黨所擁有的不單單只是造反、不服從主流的好名聲;而是因為跳過/忽略傳統相機複雜機械的手動訓練和從底片到影像的繁複過程所擁有的廣大“攝影師”黨員們。而拍立得相機在其中對攝影藝術而言更有個獨特的位置,不可複製性與即刻顯影,拍立得除了功能性也因為她的不可複製而多少地往藝術靠攏。時尚攝影本身即已充滿想像,與真實無關。極少數的某些用傻瓜相機拍出肉體橫陳,某些使用古董器材如實踐鄉愁。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型錄照嗎,時尚攝影恐怕已是當代人對平面影像想像的全部借鑑。



Muse Magazine A/W 08/09
Italian Marie Claire S/S 10 CIRCUS
Lula Magazine
(all photos from:
)


Wendy Bevan ➞





撰文: 陳吉寶


29.3.10

people: tina chow (1951~1992): a fashion icon in the 80's



她的頭髮總是往後梳起在頸上盤個小髻,或是推得短短的用膠隨性地向後梳著。像個男孩子。露出整張臉也不覺的懾人,反而恬淡。她背部和脖子弧線,時間就停止在肩膀上。你看著她,她笑起來,也就只是笑著。

Tina Chow,本名Bettina Louise Lutz,生於美國Ohio,父親是美籍(德裔)軍人,母親為日籍演員,相識於二戰後的日本。少女時期回日本與姊姊一同開始模特兒生涯,為當時最知名的少女模特兒之一。不久,認識在美國時尚界頗具影響力的插畫家Antonio Lopez,開展巴黎的模特兒事業。1972年於倫敦與Michael Chow*結婚後扮演Mr. Chow餐館裡恰如其分的女主人。

她是最適度的派對女主人,笑起來,你分不清她是開心還是禮貌。她是簡約的,化最低限度的妝,穿最低限度的衣服。她是灰色的,深深淺淺不同色調的灰,包括淺灰棕色的眼睛。席間,她在話題裡添加的一兩句讚歎,能讓說故事的人顯得更迷人。你從來都忘記她是迷人的,也忘記詢問她的感受,因為她就是那麼適度的存在著。她走進來,Mr. Chow 才是 Mr. Chow**

Tina1985年入選International Best DressedList80'sTina成為當代重要的fashion icon,人們相繼摹仿她的衣著風格。當時某個雜誌請十個服裝設計師選出他們最重要的謬思,八位同時選擇了Tina。幾乎可以說是Tina定調並且再現了八十年代的時尚以及創造了一種簡約的女性風格***

日常的生活她總是穿著白T-Shirt,男用V領羊毛衫,不打折的黑長褲,平底鞋。拿著香檳或紅酒穿梭在賓客間,微笑或乾杯。彷彿薄薄的身體會貼著餐廳椅子的弧度,牆壁的直角,吧台的曲線一般,像個醒目的隱形。有時則是古董禮服。她的衣著風格是毫不費力和不精心的,流露出搖擺於兩性的詭譎魅力。

Tina在八十年代大量收集古董高級定製服,是世界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

1984年的一張照片預先揭示了Mr.ChowMrs.Chow在八十年代中期的關係,她是個高塔裡的女主人。她看見每日高朋滿座的內在是空無一物,許多朋友發現她其實安靜地尋找瘋狂的出口。"I felt my life slipping away while I continued to party."

1985年,周氏夫婦帶著兩個孩子移居洛杉磯。多位朋友於八十年代中期死於aids.

她開始著迷未打磨的水晶,用細細的深色竹子包裹,戴在頸子上,像個站在水裡的女人。水晶和竹子也被設計成戒指和手環,卻出乎意料的巨大,像鎖具。

1987年,MichaelTina分居,但是Tina所設計的珠寶獲得空前的成功。1989年左右,在法國和雙性戀Kimd’Estainville短暫交往,於日本診斷出HIV帶源,放棄積極療法,並向大眾宣佈病情,據載為第一位感染的異性戀女性。開始為其古董衣物收藏編纂目錄。1990年,正式離婚。1992年,Tina死於加州。死後捐贈與拍賣其古董收藏。

晚年的她開始思考,終其一生她都在平衡心裡與外在的東方和西方。其實她從來不是適度或合適的,不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她都突出顯眼,淺色眼眸或深黑髮色,在和周圍人不同的世界看起來都是被放大的。放大的不只是她混血的外貌還有衣著和舉止。

世人難以忘記的並不是一個人的衣著風格,只有最不畏懼與眾人不同的人可以創造時代,能夠成為icon




* Michael Chow(周英華):京劇名伶周信芳次子,少年時期渡英,為高級中式餐廳老闆,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1968於倫敦開設餐廳Mr. Chow為當時倫敦藝文人士聚集地。1979年前往紐約,八十年代紐約藝術,設計界以Mr. Chow為中心。(wiki)


** Joan Juliet Buck,"Tina Chow inspired the world of fashion with her gentle presence and her own graceful and elegant style".US Vogue April 1992 (text: 1, 2, 3)


*** Karl Lagerfeld credits her with inventing minimal chic. "Nobody looked better in it than Tina did," he says. (Lost Angel: The death and life of a woman of fashion, New York Magazine, 1992) (text: )



撰文: 陳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