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uote 』 (4) ☁☁☁ (1) 女神 (5) 文化 (7) 以後 (2) 平面 (6) 衣裝 (11) 青春 (2) 封面 (1) 紀錄片 (4) 音樂 (1) 插畫 (24) 評論 (1) Ⓐnything-else (3) art (24) books (8) camp camp 地 (3) collage (2) design (10) fashion (12) green (1) home (1) inthebook (1) land and tales (2) london london (2) magazine (16) movie (1) people (12) photography (17) poetry (1) rookie (1) screen-printing (1) sometime-else (1) ⓢtudio (6) web (1)





31.5.10

紀錄片 /《南進台灣》

《藝術觀點》第42期的專題從2008年四月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日本殖民時代的紀錄片《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往外輻射。《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裡包括四部紀錄片《南進台灣》、《國民道場》、《台灣勤行報國青年隊》、《幸福農民》dvd與專刊。四部紀錄片約拍攝於1930-1940年代,其中拍攝《南進台灣》(1941)時已於日本對華戰爭的後半期,殖民地皇民化運動的密集時期,目的在向日本本國介紹台灣的風土民情物產(或異國情調)並凝聚島內對宗主國的認同,往已進攻疲軟的中國、南洋戰場輸送人力。

四部片都被定位為政宣片。通常被殖民者在獨立之後閱讀政宣片的情懷很簡單,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身體政治、壓迫、改造、規訓。拋棄單獨個人的愁苦,我們看到殖民地的台灣在日本現代化的改造之下的成果,以及台灣作為日本對太平洋各國南進的基地及後盾。被殖民者在壓抑和榮耀之間,朦朧微妙地進入認同的過程。但是專題裡的文章都很巧妙地繞過政治,圍繞在歷史檔案影像獨有的性格:招魂。

《南進台灣》其實是一趟鐵路環島之旅,七十年前的黑白影像和觀者自身的經驗逐漸貼合。(但是我幾乎找不到附著點,宜蘭一如往常地被略過,只稍微提了二結。)(有小小的一陣,我誤以為這不過是調了飽和度後製刮痕的假懷舊。 )招喚出的對我們這一代而言不會是嚮往、懷念、 憎惡、國族、某政黨;而是對某一建築物、某一街道、某一個在紀錄片裡沒有名字旁白的瞬間景物的熟識和興高采烈轉化而成的認同。我們向來同感的不會是政治意識形態而是人,單獨或群體的個人:台北街頭和植物園裡的旗袍小姐(我似乎看見他包金的虎牙)、新竹街頭的和服女士、香蕉甘蔗工人、編織草帽的農家女、一直被強調已經文明化但卻得穿著傳統服飾娛樂大眾的原住民。但是,旁白一直提醒我此紀錄片的初衷,當旅行到鵝鑾鼻鏡頭望向南方的外海,帝國看見了南洋,招魂術也就此失效。



《南進台灣》可於youtube上看到


22.5.10






[ camp camp 地 ]


----------------
Kiel Mead
1:1 維持器項鏈
14K鍍金
----------------


20.5.10

summer summer



立夏之後氣溫就變得非常理直氣壯,開始讓人腦袋空白,注意力渙散。看看遠方倫敦都還是十數度的夢幻夏天,人們忙著在倫敦市內與彩色的大象們合照(我的同學保羅在258隻大象裡面已經蒐集到216隻了...),雖然去年在布達佩斯也看見一堆彩色大象,但既然是為了拯救陷於危機的亞洲象才搞出來的歡樂活動,正面意義仍非常撲鼻而來呢。

致英國的完美夏天!


elephant parade london ➞

插畫by陳狐狸


+

17.5.10

Ⓐ / « 藝術觀點 ACT no. 42 »



[ Sometime-else buys : 藝術觀點 ACT ]


-------------------
藝術觀點 ACT no. 42
「邁向視覺檔案—歷史、幽靈、影像性」
2010
-------------------


翻看到一張照片《蔣渭水先生臨終直前攝影》決定買下。字多,閱完再論。
值得一提的是:封面封膜進一張底片廢片,每本位置不同,可惜我的擺的太中間了。



11.5.10

Land and tales - Vanessa Bell + Duncan Grant

Land and tales是去年MA畢業的作品,一年前的現在還在無止盡的找資料、製作journal、畫地圖的輪迴之中。作品包括十二幅肖像與一面大型地圖,我找到了十二位擁有真實倫敦地址,擁有真實並特殊人生故事的倫敦女人,她們全部都已經死去。大部份的地址都還存在,部份建築也未改建。因為太著迷於人們身後隱藏的故事,太著迷於幻想那些古舊的年代場景,蒐集舊照片舊衣著舊的臉孔,其實整個創作過程是為了建構一座自己私心偏愛的倫敦城,以滿足長期以來的想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期Another Man Magazine裡訪問了畫家Don Bachardy,他的已故同性戀人即是最近紅火的電影A Single Man(by Tom Ford)原著小說作者,小說家Christopher Isherwood。他們年齡相差超過三十歲,相戀時承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但一直維持到Christopher Isherwood過世為止(共約三十三年),這故事已被喻為“好萊塢最偉大的同志戀情”,不同年歲不同地位不同背景的兩個人,幾乎可以成為現今所有同志的愛情典範。

他們的故事不加贅述(請參考Another Man Magazine issue x spring/ summer),但這讓我想起再更早一點的倫敦也有一個有名的男同志有著相似的故事,他的特別還在於他的名字與一個女人的名字是緊密無法分開的,這個女人是伍爾芙(Virginia Woolf)的姊姊,Vanessa Bell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倫敦有一個由作家、知識份子、與藝術家組成的小團體,在非正式的聚會裡大量討論文學、美學等諸多論題,成為影響當代思維(包括文學,美學,女性主義,和平主義,性觀念等)的先驅。因為這群人多在Bloomsbury區域附近居住或工作或上課(就在大英博物館旁邊) ,後來被稱為the Bloomsbury Group (網路上還有許多他們聚會時的照片,大家坐在院子的涼椅上,像一群樸素又聰明的知識份子)。其中主要的成員包括小說家評論家傳記作家詩人經濟學家畫家等等,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寫小說與散文的Virginia Woolf, 而故事發生在同為畫家的姊姊Vanessa Bell與Duncan Grant之間。



在這對姊妹裡我選擇了Vanessa Bell來畫,除了她的畫家身份以外,傳奇的Duncan Grant佔了很大的原因。 Bloomsbury Group裡的知識份子們多有著開放的婚姻/戀愛關係,Vanessa Bell與評論家Clive Bell的婚姻也是,他們多有著各自的情人但彼此和平共處。性向一直是男同志的Duncan Grant與Vanessa Bell也有過一段異性戀情, 1916年他搬去與Bell夫婦還有兩個兒子的家庭居住在一起 ,那時已有兩個兒子的Vanessa非常想要一個與Duncan生的小孩,爾後他們的女兒Angelica出生在1918年的聖誕節。即使早在Vanessa懷孕之初他們的性關係便已終止了,即使Duncan與其他男人的同性戀情在之前之後都沒有少過,他們之間的愛與尊重讓Vanessa Bell與Duncan Grant繼續同住長達四十年,直到Vanessa1961年過世。



而他們的女兒Angelica則被Vanessa的丈夫Clive Bell視如己出,即使從小與生父Duncan Grant如家人般相處長大,她在十七歲時才被告知這個祕密。她在後來出了一本自傳描寫自己與生父母之間的關係,書名為“以仁慈欺瞞”(Deceived with Kindness)(值得一提的是,她在長大後與生父早年的情人David Garnett結婚,擁有四個女兒)。

那麼Duncan Grant呢?就像Don Bachardy與Christopher Isherwood一樣,他在1946年認識了Paul Roche(詩人,學者,小說家。據說他們在穿越鬧區Piccadilly Circus的馬路時相遇認識),Paul Roche也小Duncan約三十歲,他也同樣從那時起開始維持關係並在Duncan晚年同住照顧,直到1978Duncan過世(約三十二年)。


Duncan Grant長得非常好看,一系列的肖像照實在讓我驚為天人,在畢業製作與tutor面談時提到他,年約六十的教授Janet興奮地說她年輕時曾在畫展見過Duncan Grant,他老年仍很注重打扮,“會笑咪咪(或色咪咪?)地跟你說哈嘍”。

因為太喜歡他們的故事,在Vanessa Bell的插畫裡把Duncan Grant與女兒Angelica還有丈夫Clive Bell放在遠景。誠實的愛,感情的自由,心靈的自由,長久的、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關係,這些可以不只是理想而已。





 圖片由上至下:
1. 左:Duncan Grant,中:Virginia Woolf,右:Vanessa Bell
2. the Bloomsbury Group共三張
3. Duncan Grant畫的Vanessa Bell
4. Angelica Bell與Vanessa Bell與Duncan Grant
5. Angelica Bell與姑姑Virginia Woolf
6. Duncan Grant肖像
7. Vanessa Bell插畫by 陳狐狸


Vanessa Bell wiki ➞
Duncan Grant wiki ➞
the Bloomsbury Group wiki ➞
Angelica Bell wiki ➞
Clive Bell wiki ➞ 



+


撰文:陳狐狸 

9.5.10

衣裝 / minimarket




------------------------
runway
minimarket
a/w 2010
------------------------

minimarket 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2006年 Elvestedt三姐妹開始設計製作衣服在自家的精品店販售,很快地 minimarket 受到時尚界的注意,便決定收起精品店專心經營牌子。接著,2007年,minimarket 獲瑞典ELLE雜誌選為”best new designer of the year”,2010,同樣是瑞典ELLE雜誌,”the best designer award”。

一開始吸引我的其實只是伸展台上模特兒的化妝,有時候像模擬某種動物的部落祭司、像仔細調配過顏色的調色盤、像溶了妝的萬聖節派對。而服裝則是用童話似的粉彩條般的柔軟布料剪裁出優雅接近嚴肅的女裝。minimarket 在相互衝突的元素中找到完美以及平衡,粉彩般的色彩充滿視覺衝擊也兼具優雅。配件的設計延續粉霧的顏色質感,尤其貝殼般的小帽,更點出minimarket 在矛盾中尋找微妙的平衡感和充滿玩心的品牌哲學。2009年,創立副牌 mini for many ,以更親民的價格,如設計師所說的,給堅強獨立並具有個人風格的女人們。



5.5.10

雜誌 / CforCulture



--------------
CforCulture 文化現場
issue 023
march 2010
--------------



買的衝動是因為封面和內頁排版,沒想到遇上《文化現場》的轉折期。2008五月於香港創刊,由香港藝術發展局出資贊助並於2010年二月底撤資。三月,也就是第23期,《文化現場》面臨經濟壓力,自負盈虧。也於三月發佈其網路電視,相信是為了延續紙本雜誌的一個挺身。以文化藝術評論為主的《文化現場》,雜誌前後的藝文介紹以及評論都頗為可觀,配合專題製作旨在「打造文化新香港」。

第23期的專題探討網路媒體,在印刷物不夠即時、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電台恐服膺某意識形態的今日,網路媒體已然是大眾搜尋最中立最客觀報導的樂土嗎?網路媒體之所以成長迅速,恐怕和人們的發言渴望有關,然而一個自詡為公民記者、影像紀錄者、詩人、文學家、時事觀察家、穿搭及化妝術達人… … 、甚至名言短句製造者 … … 的網路媒體使用者,除了加速傳統媒體的陷落還有… …

《文化現場》從第24期開始為雙月刊。



CforCulture ➞


1.5.10


[ camp camp 地 ]

----------------
princess in color
Kyara Accessories
潑濺珍珠項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