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uote 』 (4) ☁☁☁ (1) 女神 (5) 文化 (7) 以後 (2) 平面 (6) 衣裝 (11) 青春 (2) 封面 (1) 紀錄片 (4) 音樂 (1) 插畫 (24) 評論 (1) Ⓐnything-else (3) art (24) books (8) camp camp 地 (3) collage (2) design (10) fashion (12) green (1) home (1) inthebook (1) land and tales (2) london london (2) magazine (16) movie (1) people (12) photography (17) poetry (1) rookie (1) screen-printing (1) sometime-else (1) ⓢtudio (6) web (1)





4.12.12

尋向所誌 - Sofia Arnold


小時候看過羅拉英格的系列童書,小女孩羅拉與家人在北美洲中西部拓荒找尋墾地,像螞蟻在土黃顏色的巨大地圖上緩步遷徙。以原木徒手蓋出房子的流程,在森林裡如何打獵並且如何製作煙薰鹿肉,拿著大木棒從一大桶牛奶慢慢攪拌逐漸分離出金黃色的奶油,跟著外公在楓樹林裡架設木架採收楓糖,用閃亮的金屬跟火藥自製打獵用子彈時要注意些什麼呢,甚至在暗夜森林裡被樹梢上跳躍的黑豹追逐,後來豹把馬匹吃掉了,還有夜晚團團圍住房子的狼群,數百顆發亮的眼睛。一個東亞小孩難以想像的神奇世界、世外桃源,而Sofia Arnold就像在一百多年之後用老舊的同個模具輕敲,掉出來的是新與舊交揉在一起的壓克力色調中西部鄉村歌謠,半虛構敘事體。

 Sofia Arnold,1986年出生於威斯康辛州的Avalanche,09年從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art department畢業。父母因為對大城市感到疲倦而在七零年代搬遷到中西部,可說是六七零年代back-to-the-land運動的參與者。那一群在生活中做出了取捨,抱持著依靠土地自給自足夢想的年輕人逐漸演變成Sofia Arnold的畫中人物。「他們有著對土地的善意,有著理想與計劃,然而當然現實情況更為複雜,其中也包括了許多妥協。」而三十年之後的嬉皮小女孩,長大後也重新面對著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捨離。
複雜散漫的構圖,輕鬆愉快的筆觸,鄉村生活仿佛就由花草植物草地野餐還有懶洋洋橫陳的人體組成。Sofia Arnold覺得自己像是以窺淫狂的方式偷看記錄着,這同時也會是我們觀者窺看神秘國度的角度。不嘗試畫出任何實際存在的植物或是動物,從紀錄的角度向著奇幻的方向歪斜過去,「我想傳達的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擁有著自己的氛圍,自己的民間傳說,傳統習俗,有著舊居民與新移民。」所以這一種扭曲歪斜也就彷彿掐斷了觀者與現實聯想的路徑,濃綠的草地與奇特的植物生物,一個一個la-la-land以彩色鉛筆、壓克利顏料甚至指甲油繪製而成,足以令人迷惑嚮往。畢竟桃花源不都只能幻想窺探,不得復返嗎。



Sofia Arnold
參考資料

18.10.12

自己的房間 - whooli chen x 集日美工



夾在書本裡的植物葉片,等於某年的迷路山丘,碎裂的珊瑚肢體,等於那個記憶遙遠的海灘夢境,橡樹果實等於東歐的夏日,頭髮是小時候。

 我們總是忍不住,把細小的物件收藏,把小小的房間裝滿再裝滿。這是盛滿想念的溫暖湖泊,微小的安樂窩。

但我們仍然總是想像著,可以把自己的心,放進,某個人的房間裡。

+ + +


集日美工的手帳插畫書衣
陳狐狸畫了其中一款

available here

14.10.12

薄霧晨光裡的植物園 - les




共產蘇聯、白雪、伏特加、暖氣、皮草、胖奶奶,任何一個典型的莫斯科印象都無法和Les產生連結。 Les,來自莫斯科,俄文「森林」的意思。由Lesia Paramonova 2012年於莫斯科創立。 

第一個系列 (Cycles & Seasons)於2012年聖彼得堡秋冬時裝週發表,在預演著冷冽俄羅斯冬季的伸展台上,les的秋冬系列卻像春風一般。長髮包覆著面孔的模特兒,如赤腳的春神呼出春天清晨充滿嫩芽氣味的潮濕空氣。內搭連身衣綴滿了花朵,而具穿透性的雪紡洋裝、雪紡西裝外套卻是單一的低彩度的灰色系,絲毫未遺漏的外衣細節:絲瓜領、襯衫口袋,長裙的打褶,層層疊疊的半透材質反而在布料的交疊處透露隱約的花朵。 

照片上的女孩們頭上也總是插滿花花草草,延續到貼身衣物上,半透洋裝裡的植物圖案連身衣,薄霧晨光裡的植物園。






 Lesia Paramonova | lesiales.tumblr.com


18.9.12

白日夢裡 - husmann/tschaeni


就像是兩種繪畫風格的撞擊。抽象的圖形堆疊在一起、植物碎片、顯微鏡下繽紛的有機生物姿態、超越自然顏色的霓虹光暈,迷幻絢麗之中卻穿插了具象寫實的輪廓與隱約的人形交錯。像是兩方各自堅持自己的圖像語言互不退讓,交錯在一起,也交錯著理性與瘋狂。


Pascale Mira Tschaeni與Michael Husmann Tschaeni 創作居住於瑞士,一起從the College of Art in Lucerne畢業之後繼續到印度的National Institute of Design進修,從2003年開始兩人發展出一種圍繞著繪畫、漫畫、插畫、裝置,甚至在近期逐漸延伸到行動藝術的獨特風格。他們在透明的壓克力玻璃板背面製作相疊的塗層,媒材包括琺瑯、油彩、水彩、蠟筆還有手工藝用品亮晶晶。近年來開始進行行動藝術,展品也多了表演之後的“遺留現場”與表演時的服裝與布料雕塑。


husmann/tschaeni的作品時常出現玩耍當中的兒童。像是兒童們在玩樂這個單純的動作中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世界,語言被移除了,只剩下玩耍的經驗過程。呈現出來的圖畫宛如安靜敞亮的美麗白日夢境,而我輩大人們已經失去玩耍的能力,我們不再把樹葉切碎放進小鍋子假裝烹煮午餐,不再組隊奔跑閃躲某個當鬼的小孩,不再跳過繩子或粉筆塗出的房子。燦爛的白日夢只屬於單純的心,至少我們還能隔著壓克力玻璃羨慕感慨。



husmann/tschaeni ➞

27.7.12

A dose of - Kokoro & Moi
























有時候仔細審視某件令你崇拜的平面設計作品所得到的恐怕不只是靈感,可能還包括發現設計本身的樂趣以及其無法實現的沮喪、羨慕忌妒、還有對台灣現行美感的哀愁;而惶恐,比較像是在被推翻的提案中,質疑起自己所站立的位子,舉措無從。

恐怕不只是靈感,更不是先進國家美感的不同,而是一種對價值的認知。在美感之外,你是否願意讓一件作品看起來不僅僅是只有適當和正確,她還必須挑戰既有的規範/模範。

Kokoro & Moi,他們的生存哲學也踏實地實踐在他們的作品上。美夢成真。 

Kokoro & Moi說:We have a penchant for the curious and the extraordinary. 來自芬蘭,2001年甫從學校畢業的Teemu Suviala 和Antti Hinkula便前往紐約尋找工作機會,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到工作,兩人便決定開始以獨立工作室的形態承接設計案。十年來,Kokoro & Moi以他們充滿玩心的視覺風格,為芬蘭注入五彩果汁般的營養劑。在色彩和視覺構成上Kokoro & Moi所提出的絕對是目前前所未見的,除了好奇心肯定還需要絕大的勇氣。

最具啟發性、最前進的東西往往是在界線內找不到的,要知道最正確的東西也往往正是最無趣的。危險的不是你不知如何欣賞不同的事物,而是你因惶然而拒絕。





kokoro & moi | www.kokoromoi.com
photos | www.kokoromoi.com || google

20.6.12

古董瓷器的小小文藝復興 - kutani seal

有幾百年歷史的日本九谷燒以五色的玻璃釉為特色,歷經傳統工藝式微一度廢窯,如今1879年在日本石川成立的傳統窯廠「上出長右衛門窯」,用創新的手法與圖案設計逐漸把傳統工藝燒瓷帶出了新氣象。

 在他們的workshop課程裡,可以用有著可愛古董風格的轉印貼紙創作自己的瓷器,就像把傳統的瓷器繪畫風格重新打散拼貼,變成傳統與現代的混合體。有古樸的奔跑野豬,幾筆勾勒的丹頂鶴,緞帶與葫蘆,竹葉與飛鳥,聚集在妳的瓷盤上,那麼就來一場鄉間小路風格的健康午餐吧。




kutaniseal.com ➞

12.4.12

瀆神的節日 - David Jien


「我的繪畫描寫一種短暫存在的,旋轉中的現實。」 大約就像是這樣的魔幻詭奇,才能讓觀者輕易地暈眩迷失其中,而在等距矩陣排列出的齊整場所中,彷彿未來世界的奇幻場景與古老的民俗氛圍陡然形成了迴圈。


David Jien,1981年生,2009年畢業於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的BFA Illustration,父母是從台灣移居美國的移民。出生成長於洛杉磯,任天堂、樂高、幾何益智玩具與漫畫形成成長時光的完美小世界,畫很多很多的動物怪獸很多很多的外星人,這個熱情在長大後慢慢移往街頭塗鴉領域。在有名的塗鴉團體D2R裡創作了幾年,期間某次塗鴉失風被逮於是居然還待過社區監獄(而且在監獄中靠著幫室友畫女友畫像搏得友善對待)。

從「時間與文明的初始,當神話人物還生活在人類其間時的民間故事」到「類人動物與氣球頭外星人大戰」,一個一個精細的戲劇化場景,水面上的集體雜交趴體,命定的嬰兒降生的神話時刻,像摩登如來神掌一般的掌中念力舉起重物的見證奇蹟片段,就像一個一個遊戲設定的情節,其中角色愛恨情愁互相征戰,轉化成編年史冊裡面的神話插圖,但卻又彷彿可以跟著角色進入線上遊戲中探險,得分,進級。如此荒唐又荒涼。


等角透視的繪畫風格自然而然是從任天堂或是樂高的遊戲成長環境裡面發展延伸的,但這種無透視的手法,David Jien從小在祖父母收藏的中國畫捲軸裡顯然也得到了一些提示。就像中國的橫式捲軸畫, David Jien的“The Who Riders”也呈現了將不同時間的場景放在同一平面的敘事手法,由左至右或相反方向地依序說著故事。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動漫、任天堂、街頭塗鴉的文化世代養成,混合了東方古老民俗風格的圖像,趣味雜然如繁花盛開。



David Jien ➔
參考資料

24.2.12

水泥森林裡的散文小詩 - Stefanie Augustine


整座城市像灰色的迷宮一樣,那些堅硬冷漠的對話,疏離的灰顏色,表情模糊的臉。人們居住在自己的小格子裡面,一個人把食物裝進胃裡,一個人被電視逗笑,一個人孤單睡著。我們都被層層疊疊的破碎場景與水泥色的深淺風景所圍繞,日復一日。
Stefanie Augustine畢業於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自由插畫家,動畫師,自由產品設計師,同時也是造型師。她筆下的城市就像動畫Mary&Max裡Max居住的紐約市一樣灰黑暗淡,理智溫暖同時又冷酷異境。Stefanie Augustine住在長島的七號地下鐵旁,也許繁忙的風景更能讓她看見緩慢的角落。
在報章雜誌刊登的插畫作品多是關於政治或社會事件為多,充滿隱喻與魔幻寫實的構圖。從那些拼起的碎紙片,幾十年前的古老照片,場景的跳躍置換,我們還能多體會出一些蕭索中的小幽默。


由Uppercase出版的繪本The Elegant Cockroach
與Adam Gault一起製作的反暴力動畫宣傳短片Monsters


Stefanie Augustine's website

19.2.12

喚醒被拋棄的老靈魂 - Manoteca

一扇躺著的老舊的對開的門,可能是它最完整的樣貌了。它恐怕渴望的不只是人群來來往往開闔的匆忙;而是朋友聚集的中心點,例如一張餐桌;或是,深夜工作方便又舒適的工作臺。門板不再只阻隔雜沓和安適,被拋棄之後,有人給予他從未被看見的形貌。



Manoteca從被丟棄的廢棄舊傢俱裡看見他們的靈魂,招喚著Manoteca將它們組裝、拼接,廢棄物X廢棄物,於是他們甦醒、復活。二手傢俱特有的溫潤是時光才可能賦予的質感,因為觸摸、使用磨損的邊邊角角讓每件傢俱有了不同的樣子。而當他們不再被珍惜的時候,Manoteca從廢棄物裡看見他們,蒐羅到工作坊,然後他們在敲敲打打裡重生。與其說是被重製,其實他們更像是在Manoteca的倉庫裡自行生長。門板長出支撐身體的四肢,化身成一張桌子;三輪車亮著頭燈在書櫃間梭巡一本適合公園野餐閱讀的書。

Manoteca,一個位於意大利的工坊,相信每件二手物品都藏匿著上一個擁有者的生活刻痕。是因為童話般對物品的想像,才能看見人們視而不見的故事。蒐集人們廢置的傢俱,再製,並且重新詮釋物品的意義。當我們還在ikea逐漸統一全球人的居住空間的泡泡裡,有一種幾乎童話般的對傢俱的幻想,以雙手喚醒一個一個惺忪的老靈魂,賦予每件傢俱獨特的個性。




MANOTECA | www.manoteca.com
pic | www.manoteca.com

20.1.12

龍年快樂



陳狐狸

12.1.12

甜蜜憂愁 - Jennifer Davis


居住在美國中西部Minneapolis的Jennifer Davis擁有一種輕飄飄的繪畫風格。那些棉花般粉彩顏色構成的,彷彿是歪斜又純潔的動物拆開糖果紙,一邊把彩色甜味放進嘴裡一邊有點脫窗又憂鬱地看著你。Naïve, naïve,奶衣服,一片柔軟如夢。


雖然原本念的就是繪畫學系,Jennifer Davis成為一個畫家卻是九年前被悲慘裁員之後才真正開始。一張偶然發現的照片,一個無意中注意到的顏色都可以變成一件作品的引發物。在繪畫的動作開始之後才耐心等待故事慢慢開發出來。她覺得自己的藝術是自發,自動,並且直覺的,她寧願繼續往前前進而非被固定在某一種特定的藝術風格裡面。


形容自己講話有濃厚的中西部口音,喜歡小型城市也喜歡住在湖邊每天繞著湖走一圈又一圈。繪畫對她來說就像是用輕輕軟軟的粉彩與美好光線來平衡又嚇人又沈重的真實生活。而那些平面的,歪歪扭扭的,憂愁的,偷偷瞅著觀眾的,披著夢幻毛皮與外衣的半人半動物們呀,豈不就是咱們心裡那個幼稚,不滿世界,貪吃糖果,不願意長大的那個自己嗎。





www.JenniferDavisArt.com ➔

參考資料